手機版

APP下載
微信

收藏
作者:李仕俊
來源:《天風》
蔡復初,又名蔡奠基,生于1902年,四川省南江縣人,是中華圣公會東川教區(qū)的杰出牧師,亦是一位以極大愛國情懷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在民族危難之際,他以堅定的信仰與行動,將宗教工作與民族大義緊密結合,為抗日救亡運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他的事跡不僅展現(xiàn)出愛國宗教界人士的家國情懷,更彰顯了中華兒女在危難時刻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偉大民族精神。
一、早年耕耘:信仰與救國的雙重覺醒
蔡復初自幼家境貧寒,但聰穎好學,早年求學于巴州中學堂。他目睹舊社會底層民眾的困苦與外國列強的壓迫,萌生了改良社會的志向。接觸基督教后,他深刻認識到宗教在服務社會、啟迪民智上的潛力。1920年,他考入中華圣公會東川教區(qū)創(chuàng)辦的閬中天道學校,系統(tǒng)學習神學。此后,他陸續(xù)進入華西大學文學院、成都華西高級神學院深造,并被按立為牧師。
成為牧師后,蔡復初毅然選擇徒步跋涉去四川東北部的偏遠地區(qū)布道。他走遍鄉(xiāng)村教堂,深入田間地頭,用方言與老百姓交流,用信仰上的鼓勵和盼望激勵大家,并創(chuàng)辦了“福音書房”普及識字教育。這一時期,他逐漸意識到教會受外國差會控制帶來的弊端——經(jīng)費依賴外國輸入、教務決策權旁落、本土信徒缺乏自主權,因此,他積極倡導“自立教會”理念,主張通過自養(yǎng)、自傳、自治實現(xiàn)教會本土化,他每到一處都教大家頌唱《中華教會自立歌》。
1934年秋,蔡復初到重慶基督教青年會任德育部主任,后又被推選為重慶基督教協(xié)進會總干事。他在總干事的職位上,致力于推動教會的自立和促進各教會之間的聯(lián)合。1935年,他受到“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的邀請,專程到河北定縣去參觀考察晏陽初先生主辦的“平民教育實驗縣”的工作。他后來到四川各處演講、報告這次參觀訪問之見聞,并大力推動平民教育。他的這些社會服務工作為他后來的抗日救亡行動積累了組織和動員經(jīng)驗。
二、抗日烽火:以信仰為火炬,喚醒民族覺醒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蔡復初敏銳意識到民族危亡的嚴重性。他毅然將教會工作的重心轉向抗日救亡,以“救國與傳福音并重”的理念,動員信徒投身愛國行動。他兼任成都基督教青年會總干事,利用青年會與衛(wèi)理公會合購的“青美號服務車”,開創(chuàng)了一項極具影響力的抗日宣傳模式。
服務車配備電影放映機、幻燈片、擴音設備等,穿梭于成渝公路沿線的城鎮(zhèn)鄉(xiāng)村。每到一處,蔡復初與青年會成員便搭建臨時舞臺,放映《八百壯士》《保衛(wèi)我們的土地》等抗日宣傳片,播放《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救亡歌曲。他親自登臺演講,結合圣經(jīng)中愛鄰如己、捍衛(wèi)家園的教義,將抗日救國與基督教精神相結合,號召民眾“勿忘國恥,共御外侮”。為增強實效,服務車還搭載醫(yī)師、護士為民眾義診,發(fā)放抗日宣傳手冊,組織兒童合唱團演唱《松花江上》等。這種“宣教+服務”的模式深受民眾歡迎,單在1938年就覆蓋了28個縣市,惠及民眾逾十萬人次,被《大公報》《東方雜志》等報刊媒體稱為“流動的救亡學校”。
在宣傳途中,蔡復初曾遭遇日軍空襲。1939年5月,服務車行至遂寧縣城時突遭轟炸,蔡復初臨危不亂,組織民眾疏散至防空洞,并帶領青年會成員搶救傷員。事后,他寫下《空襲后之反思》一文,呼吁信徒“以信仰之堅韌,對抗暴敵之兇狂”,進一步激發(fā)了民眾的抗日決心。
三、教會革新與抗日實踐:以信仰凝聚力量,支持民族抗爭
蔡復初深知,抗日救亡需要持久的社會動員與資源支持。他將教會改革與抗日行動深度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舉措。
1.教會自養(yǎng)與抗日募捐。1940年至1949年,他擔任東川教區(qū)會吏總,先后駐守閬中與達縣。面對外國差會經(jīng)費斷絕的困境,他帶領教區(qū)信徒開展生產(chǎn)自救:創(chuàng)辦“基督農(nóng)場”種植糧食蔬菜、組織婦女制作手工藝品、開設診所服務鄉(xiāng)民。所得收益除維持教會運轉外,全部用于抗日募捐。據(jù)《東川教區(qū)年報》記載,1941年教區(qū)向“傷兵之友社”捐贈棉被200余床、藥品30箱,并長期資助前線將士家屬。
2.講道中的愛國教育。他在講道中系統(tǒng)講授《尼希米記》(重建耶路撒冷城墻)、《出埃及記》(以色列人團結出埃及)等篇章,將圣經(jīng)故事與抗日救亡類比,強調(diào)“團結御敵、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每逢主日禮拜,他必帶領信徒為前線將士祈禱,高唱《中華教會自立歌》,歌詞中“自立自強,救國救民”的吶喊響徹教堂。
3.青年動員與抗日培訓。在成都基督教青年會,他創(chuàng)辦“抗日救亡青年培訓班”,邀請?zhí)招兄?、馮玉祥等愛國人士講授形勢分析、軍事救護、宣傳技巧等課程。學員中不乏教會青年,他們畢業(yè)后奔赴各地,成為抗日宣傳的中堅力量。此外,他積極推動教會青年參與“戰(zhàn)地服務團”,運送物資、護理傷員。
4.跨宗教聯(lián)合抗日。蔡復初打破宗教界限,1942年與成都文殊院方丈法光法師、皇城清真寺馬松亭阿訇共同發(fā)起“宗教界抗日救國宣言”,號召信徒“不分信仰,共赴國難”。這一倡議得到廣泛響應,各地宗教場所紛紛舉行祈禱、祈福儀式,極大增強了社會凝聚力。
四、思想升華:從宗教救國到信仰與革命結合
在抗日救亡實踐中,蔡復初的思想不斷升華。他深刻認識到,要想徹底改變國家命運,必須依靠更廣泛的政治和社會變革。他積極接觸中共地下黨員和愛國進步人士,參與秘密會議,了解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主張。1943年秋,他在成都華西壩秘密聆聽周恩來關于“全民抗戰(zhàn)”的演講后,深受觸動,在日記中寫道:“唯有團結一切力量,方能驅逐日寇,建立新中國?!边@種思想升華,為他日后堅定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投身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時期,他還多次掩護《新華日報》記者轉移,支持教會為抗日組織傳遞情報。
五、精神傳承:愛國情懷的延續(xù)與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蔡復初繼續(xù)以愛國愛教為宗旨,積極推動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1950年,他被按立為中華圣公會東川教區(qū)第一任華人主教。1954年,他擔任四川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帶領教會徹底擺脫差會控制,實現(xiàn)獨立自主發(fā)展。他強調(diào):“基督教要在中國生根,必須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
晚年,他仍心系國家大事,鼓勵信徒參與成渝鐵路建設,甚至以詩贈孫,支持其赴西藏援邊。
蔡復初以基督教牧師的身份,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展現(xiàn)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他既以信仰為紐帶凝聚民眾,又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既推動教會自立革新,又跨越信仰界限聯(lián)合抗日;既堅守宗教理想,又緊跟時代潮流擁護革命。其一生踐行了“愛國不悖信仰,救亡不廢傳道”的崇高理念,是宗教界與全民族共赴國難的生動寫照。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蔡復初抗日救亡的精神依然閃耀著光芒,它提醒我們,信仰與愛國從來不是對立的,真正的宗教精神應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它激勵后人,在危難之際,每個中國人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書寫“匹夫有責”的擔當。蔡復初的事跡,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信仰的見證。
(作者系四川省巴中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